抚剑独行游

欧美/金光/历史同人文段堆积
做人失败做鸽子成功的夜七
AO3: inordia 随缘居:inordia

曹丕/司马懿 大事件年表 修订版

时隔五年的大修版!

曹丕/司马懿 斜线有意义

本文年龄未采用虚岁


光和二年 179

司马懿出生


中平四年 187

曹丕出生


关于丕司马是否小时候因家庭原因早早相识,我认为是有可能的。曹操和司马防的关系相当不错,司马防在熹平三年举荐曹操为洛阳北部尉,曹操进魏王之后曾召司马防到邺城欢饮,还问司马防“孤今日可复作尉否”,可见两家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但是,曹丕幼年只可能在中平六年三岁时短暂在洛阳滞留,而董卓之乱后司马朗率全家逃离洛阳, 辗转于故乡河内温县与黎阳之间,这样的时间线下曹操也许携幼子拜访过司马家,但两个小朋友应该对彼此不算熟悉,尤其考虑到曹丕才三岁。不过没关系,我们相信有志向的曹丕同学不是不能说出金屋藏懿的豪言壮语。


建安六年 201

司马懿 22

曹丕 14


根据晋书,建安六年,郡举上计掾,曹操想要征辟司马懿,而司马懿不愿意屈节于曹氏,所以假装风痹,甚至在曹操深夜派去的刺探前坚卧不动。这样的故事为丕司马同人发展创造了有利基础,我们完全可以脑补如果曹操派去自己的儿子去刺♂探司马懿(他才十四岁还是一个孩子啊)


但!是!晋书行文是出了名的不靠谱,受立场影响而改写之处众多。关于司马懿是被逼出仕的记载,早在宋代就有学者质疑。仇鹿鸣老师的《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利与家族网络》中清晰地论述了这一问题:从当时的政治形式和司马氏与曹操的关系来说,司马懿不存在“不欲屈节”曹氏的节能。司马防与曹操熟识,司马朗在建安初就被曹操辟为司空掾属,仇鹿鸣甚至认为“建安六年”可能是“元年”之讹,司马朗、司马懿兄弟是曹操在建安元年出任司空后同时征辟的。但是建安元年司马懿才十八岁,未免有些过于年轻了。


同时,《魏略》佚文讲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曹洪想要征辟司马懿,司马懿嫌弃曹洪所以拄杖称病推辞,曹洪因此记恨司马懿,把这件事告诉了曹操,曹操征辟司马懿,司马懿丢了拐杖就去应命了。《魏略》描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热衷功名利禄的司马懿,而晋代史官则专注于制造一个司马懿本不想仕魏的故事,从而渲染曹操和司马懿的对立关系来为司马代魏开脱责任。


所以结论是,司马懿大概率并没有抗拒征辟,反而丕司马青梅竹马的可能性增加了。如果按照仇鹿鸣的司马懿在建安元年被征辟的推断,那么就是十八岁的司马懿和十岁的曹丕,如果司马懿实际是建安十三年才正式被曹操征辟,那么以司马朗建安初(据推测为建安四年)来到曹操身边做署官算起,司马懿和曹丕也完全可能在此期间见过面,这是什么可可爱爱的养成系。


建安十三年 208

司马懿 29

曹丕 21


司徒赵温表曹丕为茂才,曹操作《表赵温选举不实》,并借故罢免了赵温。五月,曹冲夭折,曹丕宽慰曹操却被骂“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曹操随后遣刺客杀掉了他认为曹丕无法驾驭的周不疑。六月,曹操为丞相,辟司马懿为文学掾。这一年曹叡三岁,司马师刚出生。


那个邺城的夏天,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仔细想来,这一连串的事情颇有意思。曹丕应该是能理解父亲利用赵温征辟自己为理由除掉政敌,但是年过及冠孩子都有了的人,真的能心平气和地继续当自己的贵公子吗,毕竟他的父亲二十岁时就已经在洛阳北部尉的位置上闯出自己的名声了。聪明伶俐极有可能继承父亲位置的幼弟去世,父亲悲痛之下责骂他哀悼幼弟的真心,还以“此人非汝所能驾御也”杀掉了周不疑,这实则不正是看不起他作为接班人的能力。在这样一连串的事情之后,曹丕的心态恐怕是不太好的。


而就在这个时候,曹操把司马懿带到了他的面前。


使与太子游处,是他们故事的开始。


这里有一个小的嗑点,如果曹操杀周不疑是认为曹丕不能驾御周不疑,那让司马懿与曹丕游处意思是……司马懿是曹丕能够驾♂御之人?不禁想到358那段公公与儿媳的对话cg啊。


在曹丕自我怀疑的时候,是司马懿来到了他的身边。说来也像一种轮回,当初慧眼识珠举荐曹操的是司马防,而他的儿子司马懿将成就曹丕。而建安十三年拉开帷幕的赤壁之战,只是这一切的起点,他们会经理一场大火,他们会在谯县见证甘蔗的兴衰,曹丕的那些诗,那些宴饮,未尝不是不能有司马懿的身影。


建安十六年 211

司马懿 32

曹丕 24


正月,曹丕为五官中郎将,丞相副,置官署,开始正式接触政务。在五官中郎将的一众署官中,并没有司马懿。司马懿在魏国建立前分别担任过黄门侍郎、议郎兼丞相东曹属、主簿,其中前两项工作地点在皇宫(议郎为闲置),东曹属职务为监督武官和负责两千石高官的升降任免,主簿职务为辑录审查丞相府中各事,工作地点都在曹操身边,可以推测司马懿基本应该是跟随曹操征战。


司马懿具体的升迁时间难以考证,不过考虑到建安十八年魏国建立有过一次大的人事调动,推测司马懿离开文学掾的岗位应该在建安十八年以前,甚至很有可能正是在建安十六年曹丕出仕曹植封侯导致大量围绕他二人的人事调动的时候。


曹丕终于迈出了走向那个最高之位的第一步,成为了五官中郎将,但同时他的弟弟被封侯,也有自己的一套班子,很难说曹丕当时究竟是怎样的滋味。何况接下来,他将常常作为丞相副留守后方,而司马懿却需要跟着曹操南征北战,首先就是建安十六年的马超。未来,他将在战乱和瘟疫和时间流逝中失去一个又一个故人,他是否会担忧在自己目光所不能及之处,司马懿也会成为其中一个。


司马懿有自己的历练要完成,如果仅仅是作为五官将文学留在曹丕身边,他无法积累足够的政治资本真正帮助曹丕站上那个位置 。根据柳春新的考证,在曹植成为平原侯的时候起,夺嫡之争就已经存在。司马懿的“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太子所信重”怎么都不像是开始于他在曹丕受封太子而自己转为太子中庶子之后,更有可能是,他们在夺嫡之路上的并肩作战,早在建安十六年就已经开始。众所周知 , 在曹丕与曹植的夺嫡之争中,吴质多次出谋划策,使曹丕获胜,曹丕与吴质还有以文会友这层关系在,但日后曹丕对司马懿的重用,远大于吴质,可见司马懿所出“奇策”恐怕更重要更高明,仅是未被史家所知而已。


建安十七年 212

司马懿 33

曹丕 25


十月,曹丕随曹操征孙权,司马懿大概率随军。


建安十八年 213

司马懿 34

曹丕 26


春,曹丕和司马懿随军返回谯县,四月还邺。五月,魏国建立,曹操开始广泛在群臣中询问太子人选,夺嫡之争正式浮上台面。


建安十九年 214

司马懿 35

曹丕 27


曹植受封临淄侯,曹丕的夺嫡之路前景一片渺茫。七月,曹丕随曹操征孙权,曹植留守邺城,这一次形势的对调也许是曹丕危机感最重的时候,前路未卜,他是否即将满盘皆输。好在司马懿还在他身边,辄有奇策究竟是什么奇策我们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但司马懿的存在,一个与他相识至少已有六年的知心人,或许能稳固他的信念,抚慰他的内心。


建安二十年 215

司马懿 36

曹丕 28


三月,曹操出发征张鲁,十二月还邺,司马懿随军,曹丕奉命留守孟津,又是两人分离的一年。司马懿提出乘胜追击,趁刘备没有在益州站位脚跟又争江陵之时,陈兵汉中以图益州,然而被曹操以得陇望蜀为理由拒绝。


第二年,曹丕傅崔琰被赐死,曹丕另一支持者毛玠亦受害,丁仪兄弟用事,曹丕的夺嫡形势再一次不好。十月,曹丕随曹操东征,司马懿随军。


建安二十二年 217

司马懿 38

曹丕 30


三月,司马朗去世,这恐怕对司马懿和曹丕都有很大打击,司马懿的少年时代应该是在长兄的抚育下度过,他与司马朗应该感情很好,而曹丕称帝后专门命秘书监手录司马朗的文章。十月,曹丕被立为魏太子,夺嫡之争终于尘埃落定,司马懿迁太子中庶子。至此,他终于可以堂堂正正地站在他身侧。那些夺嫡时期的血雨腥风和彻夜密谋都沦为史书略过的尘埃,他们面前的道路是大好河山。


丕司马并不能算什么命中注定的要在一起,也没有那种非你不可的命运感,我一直认为就算没有彼此,他们也会走到他们最终的结局上去。但正是因此,他们选择了彼此,在本不是一定得选择彼此的时候,这样的选择更令人动容。


关于他们选择彼此,详细探究也颇有深意。


司马懿的野心虽然绝对不可能一开始就是天下,但他显然是一个有野心的人,比如当曹操收到孙权乞降并劝曹操称帝的信时,曹操认为“此儿欲踞吾著炉炭上邪”,但司马懿认为“汉运垂终,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权之称臣,天人之意也。虞、夏、殷、周不以谦让者,畏天知命也”,在曹操已经说出此时称帝的不妥之处后,司马懿的态度依然是支持称帝,认为这才是顺应天命的。这一举不排除他揣摩曹操真实想法的可能,但更显露出司马懿自己的态度。这样的人,才会觉得有野心站上那个位置的曹丕看起来更顺眼。也正是这样的人,才可能落入曹丕眼中。


反过来,曹丕对司马懿的亲近很可能也是建立在同类相吸的基础上。有些观点认为曹丕笼络司马懿是为了笼络世家大族势力,但这一点很难真正成立。河内司马氏在晋朝虽然努力构造他们是世家大族的印象,但很多学术论文都论证过这应该只是一种美化,比起弘农杨氏、汝南袁氏、颍川荀氏这样真正的世族,司马氏其实是处于一个从地方豪强向世族转变的阶段的家族,虽然在乡人间有影响力,但绝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有举足轻重的人脉网和影响力。这样的情况下,说曹丕亲近陈群是为了笼络颍川士人都说得通,但亲近司马懿显然更可能是他对司马懿这个人本身的兴趣。


至于“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这个名场面,包括三马食槽,很有可能也是晋代史官为了营造曹操和司马懿的对立关系以及对司马懿的迫害所编造的内容,而且曹操向来对怀疑的人下手很快,如果真的如此不信任司马懿,又怎么会多次采纳他的进言。晋代史官的这个立场,前文已经分析过,这里不再赘述。值得一提的是,就算曹操对司马懿的各种猜忌大概率是子虚乌有,晋书却要说一句“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不仅更加令人浮想联翩……所以不管怎么说,他俩关系就是好,对吧!


次年,司马懿作为军司马随征刘备,曹丕留守邺城。建安二十四年,司马防去世。


建安二十五年/延康元年/黄初元年 220

司马懿 41

曹丕 33


正月,曹操于洛阳去世。洛阳曹军骚动,青州军离散,曹彰至洛阳,欲拥曹植嗣位,曹植拒不受。在这危急关头,司马懿纲纪丧事,内外肃然,护送曹操梓宫还邺,使得曹丕得以在邺城顺利继位。夺嫡凶险,但稳住曹操去世后的局面,恐怕是司马懿为曹丕做过最重要的事之一。


曹丕继魏王位后,封司马懿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魏制丞相长史有左右两位,一位主留事,一位主行营,以曹丕后来对司马懿的安排,我很怀疑他从建安二十五年开始就让司马懿留守后方了。但显然,曹丕没有打算同意司马懿的所有建议。


曹丕下令让曹仁放弃襄樊退回宛城,司马懿反对,但曹丕执意焚弃襄樊二城。关于这一点,宋杰在《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里详细探讨过魏国在襄樊的战略,简单来说曹丕的弃城行为在当时的情况来看并不是一个失误决策,而是可以减轻运粮压力的战略性后撤。


蜀将孟达、武都氐王杨仆降,曹丕手令嘉其向化,并与孟达书。司马懿认为孟达品行不加,不能委以重任,但曹丕坚持要任用孟达以彰显大魏的气度。后来孟达果然在曹丕死后反叛,司马懿急行千里砍情敌。不同意司马懿的进言,我认为恰恰体现了他们俩关系的紧密,并非是会因为意见相左而受到影响。


十月,禅让大戏开场,司马懿作为曹丕的坚定支持者,自然也在上书劝进的人当中。值得一提的是,根据繁城县当地传说,受禅台是司马懿带兵修建,所以繁城县现在还有因司马懿当年驻军所在二得名的司马村。


十月二十八日,曹丕受禅称帝。那一天,他终于站在了天下至高之处。


论功行赏,司马懿为尚书,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这么快就从亭侯到乡侯,只能说找一个好对象真的有用。督军指的可能是督军粮御史或督军使者,一个掌管军粮的暂时职位,可见曹丕这个时候也许打算把司马懿带在身边了。三国会要记载,曹魏为司马懿造了一个新的官位,大丞相,品第一,但司马懿坚决拒绝。这里的问题是“后定制,置大丞相”的时间点不确定,考虑到“品第一”,这里“定制”很可能指的是官分九品,虽然魏官品据考证大约在魏末咸熙诞生,但又要考虑到此事发生在司马懿还活着的时候,总之大概率应该是司马懿的生命末期了,我也很难想象黄初元年甚至是黄初年间曹丕敢这么明目张胆地给司马懿加官。


十二月十七日,曹丕至洛阳,初营洛阳宫。从此,这里将成为他们生命的归宿。


黄初二年 221

司马懿 42

曹丕 34


这一年,督军这个职位被撤销,司马懿升迁为尚书右仆射,加侍中。尚书台据推测在宫城东南处,已是与君主沟通紧密的机构,而侍中可以说是与君主关系最亲密的官职,君主有事令侍中外宣,百官有事由侍中传奏,出则参乘骑从,入则陪侍左右。侍中不仅可以拥有进出省内(后宫)的特权,还负责直接照料君主的起居,比如三国会要里提到“侍中亲省起居,故俗谓之执虎子”。这样的职位任命,您品,您细品,这不来一百篇顺理成章的酱酱酿酿根本说不过去。


黄初三年 222

司马懿 43

曹丕 35


正月,曹丕行幸许昌,三月三十日回洛阳,四月二十九日再次行幸许昌。十一月,曹军三路伐吴,曹丕自许昌南征,十一月十一日到达宛城,司马懿随军。车驾南巡,有诏百官不得干豫郡县,等到曹丕到达宛城,宛城令不解诏旨,闭市门,曹丕震怒(帝闻之,忿然曰:“吾是寇邪?” ),抓捕了宛城令和太守杨俊并打算治以死罪,而杨俊以前赞美过曹植,所以曹丕显然是借题发挥。司马懿与常侍王象、荀纬一同向杨俊(河内人)求情,曹丕不松口,最终杀死了杨俊。三国志的求情以至于“叩头流血”结合魏略应该指的是王象叩头流血,所以这里暂且不认为司马懿也叩头流血。


从杨俊事件以及其他诸多事件我们都能看出,曹丕向来是一个不听劝的人。纵观现存史料,我竟然找不到一处曹丕在称帝之后采纳了司马懿意见的记载。一方面来说,司马懿显然了解曹丕的脾气,如果真的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地明哲保身,譬如后来他面对曹爽的以退为进,他本不需要掏心掏肺,更不需要做出令曹丕不愉快的事(比如黄初四年举荐鲍勋),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做了,因为这是曹丕的天下,而他既然当初愿意为曹丕谋划出这个天下,自然也义不容辞要为他守住这个天下。另一方面,以他俩关系的亲密程度,你要说曹丕从来没有采纳过司马懿的意见,那我是不信的,那么如果这些上疏没有被记录下来,我们不妨大胆猜测:以他俩的关系,司马懿会在什么时候向曹丕进言呢……


黄初四年 223

司马懿 44

曹丕 36


三月八日,曹丕自宛城回到洛阳,九月自洛阳至许昌。司马懿和陈群举荐鲍勋为御史中丞,曹丕不得已而用之。曹丕这个时候大概是崩溃的,他和鲍勋的梁子在曹丕只是魏太子的时候就结下了,这件事应该比较广为人知。在这样的情况下,司马懿和陈群居然还要举荐鲍勋,可见是完全没有把曹丕放在眼里。而曹丕这个“不得已而用之”就更有意思了,为什么不得已呢,他为了一时痛快干的不顾全局的事也不少,不得已用鲍勋,难道是因为推荐的人……


黄初五年 224

司马懿 45

曹丕 37


三月,曹丕还洛阳。七月,曹丕东巡,幸许昌宫,与军攻吴,留尚书仆射司马懿镇许昌,十月还许昌。曹丕受曹操的影响,追求亲率军队建功立业,所以黄初年间三次伐吴都亲自前往,而他自然需要留人镇守后方。曹操时期镇守后方的是谁,大家心里都有数,和曹操是什么关系,大家心里也有数,由此可得,曹丕心中是将司马懿看做那个能与自己并肩共看这山河的人。虽然我们不得不说,曹丕如果能把这个分工对调一下,也许统一之路会不那么艰难。


黄初六年 225

司马懿 46

曹丕 38


二月,曹丕再度筹划伐吴,以陈群为镇军大将军、随车架董督诸军、录行尚书事,司马懿为抚军大将军,领兵五千,假节,加给事中、录尚书事,留许昌,督后台文书,改封向乡侯。在魏晋时期,尚书的位置极其重要,录尚书事是掌控实权的一步,比如曹操迎献帝时虽然将大将军一职让给了袁绍而自己只居司空之位,却录尚书事,而袁绍则没有这样的特权。假节,更是表示权重。节是使者代表皇帝处理国家事务时所持的信物,可以做许多无节所不能做的事。司马懿和陈群虽然同时提升,但是陈群随军而曹丕亲征的情况下,军中主导者毫无疑问是曹丕,而独自留守许昌的司马懿却几乎算主政一方国内大事。谁随军,谁留守,哪个位置更关键,哪个人更受信任,一目了然。


这一次升迁,曹丕对司马懿说:“吾于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宁息。此非以为荣,乃分忧耳。”


每次看到这句话,都不由感慨万千。曾经的秉烛夜游变为了庶事繁忙,他从青年长为男人,从诗人成为皇帝,但那个人还在他身边,为他分忧。这难道不是他们曾经一同渴望的吗。


闰三月二十四日,曹丕再次东征伐吴。临行之前,他对镇守许昌的司马懿说:“吾深以后事为念,故以委卿。曹参虽有战功,而萧何为重。使吾无西顾之忧,不亦可乎!”我强烈怀疑,他这话像在劝司马懿,为什么要提曹参,是不是因为司马懿更希望和他一同南征或是替他南征,而非镇守许昌。如果你觉得曹参和萧何的类比很眼熟,没错,曹操在上表为荀彧请求封赏时说的正是“是故典阜之锡,不后营丘,萧何之土,先于平阳”,这是老曹家一脉相承的风格啊。


十月,曹丕广陵临江观兵,不得渡江。自广陵还洛阳,曹丕终于说出了那句表白:


“吾东,抚军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


所谓爱,就是与你并肩共看这天下。


黄初七年 226

司马懿 47

曹丕 39


正月,曹丕至许昌,许昌城南门崩,曹丕心恶之,不入。司马懿受诏继续留镇许昌,在曹丕回到洛阳时继续处理许昌作为军事中心所面临的诸多事宜。五月,曹丕疾笃。五月十六日,于崇华殿南堂召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受遗诏辅嗣主。五月十七日,曹丕崩于嘉福殿,六月九日,依照终制葬首阳陵,不封不树,不得合葬。


他就这样,突然撒手人寰。


曹丕死后紧接着六月孙权攻江夏,诸葛瑾、张霸攻襄阳,司马懿率兵御敌,斩张霸、退诸葛瑾,再一次在关键时刻稳住了局势。不得不说……曹丕你想了那么久的伐吴,真的不如交给司马懿去干啊。次年太和元年六月,司马懿屯军于宛城,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司马懿的砍情敌任务并未就此结束,紧接着孟达反叛,司马懿八日急行一千二百里包围上庸十六天,破城斩杀孟达。他曾为他谋得天下,终也为他守得天下。


景初三年,曹叡病危,托孤于司马懿。司马懿的回答是:“陛下不见先帝属臣以陛下乎?”


嘉平三年 251

司马懿 72


曹丕去世之后,司马懿又活了二十五年。他独自一人走过没有曹丕的时间,比他们共同走过的十八年还要长。太多斗转星移,已看不清故事的本貌。关于高平陵,本文不做讨论,建议多去阅读史料和论文来构建自己的理解。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司马氏代魏被认为是传统儒学取代了庶族名法政治路线的体现,但以此认为司马懿本人的执政方略是传统儒学代表显然是有误的。高平陵之后司马懿所实施的政策体现的政治思想不仅不是儒学,反而是名法,这也符合他在曹魏多年的耳濡目染。


八月戊寅,司马懿在洛阳去世,九月庚申葬于首阳山,依照终制不树不坟,后终者不得合葬。


司马懿谥号“宣文”(“文宣”应为转写之误),但按礼志,“魏朝初谥宣帝为文侯,景帝为武侯。文王表不宜与二祖同,于是改谥宣文、忠武”,所以司马懿最初的谥号是单谥“文”。纵观大魏可考证的谥号,无人谥“文”,除了曹丕。


他与他共享一个“文”字,共葬首阳,共观这山河浩荡。


关于首阳,司马懿葬于首阳算陪葬首阳陵这是毫无疑问的,问题是曹丕在首阳山东,司马懿在首阳山西,但首阳山是一个东西走向的山。抛开至今不可考的墓葬具体位置,西汉有一种名为隔山葬(在墓内起墙)的间接夫妻合葬方式,如果将首阳山看作墙,那这二位共葬首阳实在值得回味。现在的首阳山成为了森林公园,在正东正西两个方向分别有两座大门,东侧作为主门更加宏大气派,西侧则更简朴低调,山上植满松树,未尝不可看做某种专属于他们二位的合葬陵园。


纷纷扰扰是人间,而他们,无论结局如何,都已化为首阳山上尘土清风,永不分离了。


后记


丕司马,是一对令人迷茫的cp。我越是深挖史料,越是不知他们究竟是真是假,一方面,他们之间互动相关的史料都非常少,另一方面,就这样留存下来的零星史料里又透出不寻常的气息。到后来,我终于不去想他们是不是真的。有些感情,本就无关笔墨多少。


这篇就当做中秋贺吧,祝大家中秋快乐!


评论(13)

热度(1015)

  1. 共156人收藏了此文字
  2. 抚剑独行游 转载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